请登录 免费注册 English
关注我们
李东:推进智能制造要防止“上热下冷”
2016-03-13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发布者:王继宏
瞭望东方周刊 │ 单素敏 │ 2016-03-10

   ——专访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办公室主任李东

  智能制造已成为当今全球制造业发展趋势。为促进中国工业的转型升级,加快制造强国建设进程,2015年,工信部启动了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重点专项行动,从全国各省市和相关中央企业推荐的319个项目中遴选出了46个试点示范项目。

  名单公布后,原材料、装备、消费品、电子等重点行业先后召开了现场经验推广会,并在2015年11月第17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设专区进行了集中展览展示。同时,工信部还出版发行了《智能制造探索与实践——46项试点示范项目汇编》,与国标委联合发布了《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年版)》。

  为进一步了解专项行动的顶层设计思路和落实情况,《瞭望东方周刊》专访了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办公室主任李东。

 

  试点企业达到并超过了“两提升三降低”预期目标 

  《瞭望东方周刊》: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重点专项行动实施以来取得了哪些成果,如何评价试点效果、示范作用?

  李东:整个专项行动在全国各地区、行业中带来较好的反响,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试点示范项目实施成效凸显。初步抽查统计,企业在先行先试过程中,有35个数字化车间/数字化工厂试点示范项目的运营成本平均降低21%、产品研制周期平均缩短35%、生产效率平均提高38%、产品不良品率平均降低27%、能源利用率平均提高9.5%,超过了专项行动提出的“两提升三降低”预期目标。

  二是初步形成了若干可在行业推广的经验和模式。各试点示范项目在装备、原材料、消费品、电子等行业,积极探索出一批可借鉴的经验与模式,如西飞公司的网络协同开发新模式,九江石化的流程型智能化改造,红领、海尔、长虹的个性化定制新模式,三一、陕鼓、博创的远程运维服务新模式等。

  三是推动了安全可控软硬件产品的发展。通过专项行动的推进,山东康平纳筒子纱数字化自动染色成套技术与装备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博创机械研发出我国首台网络化、智能化注塑装备,华曙高科设计开发了全球首款增材制造开放式一体化控制软件等。

  《瞭望东方周刊》:专项行动实施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难?

  李东:首先是企业对实施智能制造的紧迫性意识不强,许多仍处于观望中。其次,实施智能制造需要先期投入,尤其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很大,企业发展面临着艰难的抉择。再一个是发展环境的问题,目前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标准存在滞后、缺失以及不协调等问题,与智能制造紧密相关的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关键技术对应的标准规范也还没有统一,造成兼容性较差,集成难度高。

  另外,智能制造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没有现成的可照搬照套的模板,欧美发达国家也是在不断探索,所以发展智能制造不可能一蹴而就,急需培育行业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并与用户、软硬件服务企业共同推进。

  推进智能制造要坚持企业为主体,切忌急功近利

  《瞭望东方周刊》:你认为中国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智能制造的产业基础差距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

  李东:差距是多方位的。与欧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尚处于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不同发展阶段并存,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发展不平衡的阶段。

  但更为突出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受制于人、智能制造标准/软件/网络/信息安全基础薄弱、智能制造新模式推广尚未起步、智能化集成应用缓慢等五个方面问题。应该说,相对工业发达国家,推动我国制造业智能转型,环境更为复杂,形势更为严峻,任务更加艰巨。

  《瞭望东方周刊》:中国要推进智能制造,你认为关键突破口是什么?

  李东:推进智能制造切忌浮躁、急功近利、好高骛远。

  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我们制造业总有期盼实现弯道超车的愿景萦绕,但是能否实现弯道超车,关键是要坚持企业为主体,注重培育企业的积极性和内生动力,只有强的企业才能有强的行业,有强的行业才能有强大的制造业;坚持需求牵引,面向制造业重点优势战略领域率先突破和传统制造业智能转型的迫切需求;坚持问题导向,针对我国智能制造发展基础薄弱等突出问题,上下结合、点面结合,统筹规划,分类施策,防止“上热下冷”;坚持创新驱动,发挥企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等各方面优势,协同推进关键技术装备、软件、智能制造成套装备等的集成创新。

  2016年将遴选60个以上试点示范项目

  《瞭望东方周刊》:2016年专项行动的实施计划是什么?

  李东:2016年,将继续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优先在符合“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的企业中,在有条件、有基础的重点地区、行业中,特别是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中,遴选60个以上试点示范项目,鼓励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智能化持续提升,同时加大对试点企业各项政策支持力度。

  《瞭望东方周刊》:会有哪些具体的政策支持?

  李东:一是充分利用专项建设基金等现有资金渠道,对企业智能化改造优先给予重点支持;二是及时将符合条件的智能制造装备增补到《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中,纳入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试点范围;三是通过智能制造专项支持关键技术装备创新、应用与产业化,特别是与软件、网络基础与信息安全、智能制造标准共同集成,推进在《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智能转型和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中的集成创新与应用;四是利用重大技术装备税收政策支持智能制造装备创新发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推进智能制造过程中,关于政府如何引导并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是首要问题。在专项行动开展之初,我们就明确了充分调动企业开展试点示范积极性和内生动力的总思路,在项目遴选中,将企业先行先试,先期投入并开始运营、成长性显著的项目作为重要条件,突出企业开展集成创新、工程应用、产业化与试点示范的主体作用,并充分利用各类资金渠道给予奖励与后补助,通过发挥试点示范企业牵头,集聚行业产学研用优势力量,协同推进关键技术装备、软件、智能制造成套装备的集成创新。

 

  中国已有企业参与了国际标准制定

  《瞭望东方周刊》:据了解,相关国家标准的缺乏是目前智能制造的一个瓶颈,目前中国在这方面是否已有突破?

  李东:“标准先行”是世界各国推进智能制造的共同做法。其实中国的企业也已经在不同层次开展了智能制造标准的制定,并参与到国际标准的制定中。

  如海尔集团的互联工厂模式被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纳入《未来工厂白皮书》,成为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的重点企业。航天科工集团已经完成了国家标准《云制造术语》(标准代号GB/T 29826-2013)的制定,并由国标委审批发布﹔中石化集团正在研究制订石化行业智能工厂标准,等等。

  随着智能制造的不断发展,对跨行业、跨领域的智能制造标准化需求日益迫切。为充分发挥标准对智能制造的规范引领和基础支撑作用,指导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的开展,工业和信息化部成立了由部内相关司局、各标委会、科研机构、企业以及行业专家组成的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工作组,针对标准缺失、滞后和交叉重复等问题,开展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工作。

  2015年6月,在智能制造专项中,对43项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试验验证项目进行了支持。2015年12月,工信部与国标委联合发布了《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年版)》(以下简称“《建设指南》”)。

  《建设指南》明确了建设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总体要求、建设思路、建设内容和组织实施方式,对现有智能制造相关标准按“基础共性”、“关键技术”和“重点行业”进行了分类整理,构建了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框架,建立了标准体系的动态完善机制。随着智能制造技术、产业的发展,新模式新业态的不断涌现,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将进行动态调整和完善,要不断滚动对《建设指南》进行修订。
 

  《瞭望东方周刊》:那么中国将如何防止因为标准的问题在国际上失去话语权?

  李东:事实上,我们也在加强智能制造标准化的国际合作。2015年,国标委、工信部、科技部与德国经济能源部、德国标准化协会、德国电工电子及信息技术委员会(DKE)等部门共同组建了中德智能制造(工业4.0)标准化工作组,召开了第一届“中德智能制造/工业4.0标准化发展与标准化交流会”,与德方就成立中德智能制造参考模型子工作组、在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共同提出国际标准提案等合作内容达成共识,在机器人、智能制造信息安全、预防性维护、无线工业应用等领域达成合作意向。

  下一步,将大力推动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建立,不断推出重点行业智能制造标准,并率先在《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到2020年,力争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逐步实现基础共性标准和关键技术标准全覆盖,并在制造业全领域推广应用。
 

责任编辑:王继宏
关注我们

官方微信公众平台

活动推荐

党建领导机关: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党委

登记注册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统一信用代码:51100000500000840Q

版权所有 © 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

建议使用分辨率1024*768,使用IE6.0以上的浏览器

京ICP备18003557号-2

Copyright © 2015-2020 Cameta.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百度统计:

扫描关注官方微信

扫描关注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