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登录 免费注册 English
关注我们
孙立宁 | 没有人工智能,智慧生活无从实现!
2018-07-15    来源:搜狐    发布者:王继宏
观点记

人工智能更多在逻辑、分析方面是跟人形成了互补。情感方面应该是人是更强大的。我相信随着科技术的发展,如果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替代人的情感,说明人的智能也在高速的发展,还会产生更高的技术来抑制这方面的不足。

孙立宁:苏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创新领军人物、汇博机器人创始人。

第三届世界机器人大会期间,汇博机器人创始人孙立宁教授接受了采访,并对人工智能技术进行了解读。

  • 人工智能是以机器实现人类思维逻辑等功能

问:今天探讨的是机器人领域里面最重要的一环——人工智能,对于去年AlphaGo(阿尔法狗)战胜了围棋高手,人工智能也成了我们所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提到人工智能,它到底指的是什么,是科幻片里的机器人、终结者?人工智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孙教授:人们梦想科技的发展,从繁重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体力劳动方面产生了机器人和电气化的时代,脑力劳动反面,计算器产生替代了人的智能的一个方面,所以说从狭义来看人工智能是机器人来实现人的思维和逻辑这方面的功能的一些研究叫人工智能。

  • 人工智能在制造和服务两方面都有广泛应用

问:人工智能一般在我们社会生活,以及我们的经济发展中都从事了哪些行业工作呢?

孙教授: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制造业,我们国家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另一方面,这次大会展示了各种智能机器人,有对话的,有视觉的,还有家庭、娱乐、服务等等,这些都是机电一体化的载体。他们有个特征,第一,按照我们的想法运动,目前已经基本实现了,二是能感知环境,比如咱们的对话,咱们互相能看到,这是感知,但是如何认识我,和如何认识你,以及发生了什么事情,以及机器人在家庭未知的环境,它能走的很好,像保姆一样,这个过程,变成数字化和模型的时候这就是人工智能。

  • 智能服务、智能交通、智能健康是未来发展方向

问:您亲历了人工智能的整个发展历程,如今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呢?

孙教授:我们中国科协规划了智慧生活这个大的未来发展方向,总体上有三个方面:智能交通、智能服务和智能健康。在智能服务方面,狭义的来说就是机器人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了,老年护理、情感陪护、家政、教育儿童的玩具等家庭生活的变化,给人们提供一个便捷的服务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智能交通这些年发展很快,未来在天地海一体化以及城市交通堵塞的调度,以及无人车的发展,都会为交通领域发生一个颠覆性的进步。

  • 人工智能将在医疗健康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孙教授:人工智能在我们国家的医疗健康这个领域用途非常的大,医院拍的各种片子,我们老百姓是看不懂的,就得让医生来分析,关于这些医学诊断都是医生多年的经验总结,这些经验通过大量的数据用人工智能训练,用计算机来分析比人效率高。我们现在有了大数据,有了互联网,这两个技术支撑了比如我在苏州,通过互联网把我的数据传到北京,通过我传过去的数据进行分析,根据医生的经验总结,就可以指导我,未来的健康模式也会发生很大变化,包括远程诊疗、远程诊断、顾问咨询等等发生很大变化。

  • 人工智能是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技术驱动

问:人工智能服务我们老百姓的生活,改变我们的生活状况,是不是也有国家经济繁荣的需要?未来我们靠科技创新、靠产业的转型升级来提升我们的经济,人工智能也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孙老师:人工智能在这方面非常重要,我们国家讲市场需求、技术驱动、创新驱动,这些方面的确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回到刚才的话题,我们在转型过程中,未来发展新兴战略型产业其中智能制造是个方向,未来我们社会生活的变化向智慧和智能社会的发展会带来一系列产品形态,包括软件、硬件、装备等等,这些产品要发挥性能的时候,人工智能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不然的话我们这些产品和产业达不到这个状态,就不能发挥很好的效应,所以回到这个主题中来,人工智能技术是我们国家进一步发展创新产业转型很重要的一个技术储备。

  • 任何新技术的产生都具有双面性

问:孙教授给我们描绘了一个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的美好前景,但是也有很多人担忧,人工智能发展到一定程度是不是会超越人类呢?他到底是为人类的未来带来是喜是忧呢?

孙教授:如果这个话题展开一下,任何新技术的产生,都有两方面的作用,比如说核能,用在民用能够解决能源问题,用在军用就是杀人武器。

  • 新技术的发展要考虑法律、伦理层面的问题

问:就这些问题,我还记得昨天我们总理在大会上讲到机器人发展的问题,要良性、健康发展,其中第四条要考虑机器人发展的伦理、法律等方面的问题,比如说机器人人工智能,机器人跟人谈恋爱了怎么办,机器人给人看病是怎么看,可能会产生这样伦理方面的问题,所以呼吁国家及早的预测这种风险,从法律层面上制定标准。

  • 无须担心“人工智能将替代人类“

问:从技术层面来看,我认为,人工智能更多在逻辑、分析方面是跟人形成了互补,因为人的计算能力不足,这方面增强了人的能力。情感方面应该是人是更强大的,目前的技术还很难达到,上百年以后也很难有结果,但是我相信随着科技术的发展,如果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替代人的情感,说明人的智能也在高速的发展,还会产生更高的技术来抑制这方面的不足,我想这样一个科学的角度是不是心理上能够接受的这样的观点。

  • 无人驾驶是把人的思维判断“下载“到车上

问:现在无人汽车已经基本上快应用于生活了,普通老百姓很感兴趣,他是个什么原理,汽车就怎么拥有智能它能躲避障碍物,它能够自动泊车,它到底是依据什么样的原理?

孙教授:无人驾驶汽车要识别路况、障碍物、到了什么地方,包括路面的状况、包括行人等等,这些方面它的感知能力要强。第二,它的运动和一般的车是一样的,如果像人一样的开车,它把这种通过所感知到的环境的信息,把人的经验能够表露出来,通过触发路况事件采取人的决策方案,通过这种方法实现了自动的驾驶,应该就相当于人的这种思维和判断方法下载到车里而已。

  • 人工智能的感性思维是一种基于大数据的算法

问:人工智能能写诗,能够自己创作绘画,前一段时间,听说一些已经能够取代我们这些新闻从业人员了,直接就能写新闻稿,这个是用什么原理达成的。

孙教授:这种人工智能来自于大数据,写诗就要有大量的词汇输进去,他从中总结出一些关系、一些模型、一些语句。我也看到已经有未来的律师、未来的作家等等,这都是大数据在里边通过找到一种语义识别的算法和人进行比较,慢慢提高这个能力,这也是很好的方向也是很大的范畴。

  • 无人车技术还不具备复杂路面驾驶的能力

问:其实人工智能诞生到今天,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包括无人车,在前一段时间内,也发生过交通意外,同时这种人工智能引发的伦理问题也让大家引起了思考。其实有的时候大家在想,比如无人驾驶汽车,前面突然有障碍物的时候,如果我不躲避,能对驾驶员造成伤害,如果我躲避,能对行人造成伤害,那这里面怎么抉择,这里面是不是牵扯出一个保护谁和伤害谁的问题?

孙教授:这种情况我们是无法预判的,这种软件程序是无法解答的,就出现了误伤的问题。但是在初级阶段,人肯定要比无人驾驶要好,无人驾驶用于路况环境会比较好,也可以用于行人比较少的工业环境下,像摆渡车等等,再加上一些外部保护措施,只要减少人工的问题。到复杂的路面上,像人一样的智能,我相信无人车在近期还不可能产生,就您说的问题,还没有很好的解决。

责任编辑:王继宏
关注我们

官方微信公众平台

活动推荐

党建领导机关: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党委

登记注册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统一信用代码:51100000500000840Q

版权所有 © 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

建议使用分辨率1024*768,使用IE6.0以上的浏览器

京ICP备18003557号-2

Copyright © 2015-2020 Cameta.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百度统计:

扫描关注官方微信

扫描关注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