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登录 免费注册 English
关注我们
沈烈初:读《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后的思考
2015-12-15    来源:中国机电工业    发布者:王继宏

体空间相互紧密结合。传感器之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但是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被政府及业界人士重视,使传感器大大受制于人,特别受制于发达国家,往往引起很多政治与商业麻烦。为此笔者于2012年3月13日、2012年10月20日、2013年2月20日三次给时任中央领导写过信,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与批示,而且工信部、科技部等主管部门主要领导亲自部署,这几年取得不少成果。但对目前把两化融合、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等作为振兴制造业的国策来说,应该说传感器的发展极不理想。不知问题出在什么地方。而过去政府颁布的“物联网”、“智能制造”,现在颁布的“互联网+”也都把传感器作为核心技术来攻关,目前形成“九龙治水”的管理模式,解决不了小小的极为重要的传感器的发展,笔者不得其解。虚拟制造与实体制造,或信息与物理系统的桥梁就是传感器,没有传感器就没有智能制造,没有装备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就没有物联网,也就发挥不了互联网的作用,不知这种思考是否正确?

  6.制造业面临下行压力加大,企业如何进行智能制造技术改造与发展

  目前制造业,特别是机械工业各行业与企业面临强大的下行压力,很多排头兵企业订单不足,生产能力放空。企业领导忙着解困或解决“吃饭”问题。笔者认为这是国内外经济形势造成的,这种局面很难在短期内有根本改变。因此企业领导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善于把“吃饭”与“发展”即实现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结合起来,变“危”为“机”,使后者成为解困的助力而不是阻力。这是一次对企业领导班子,特别是一把手的智慧与决策能力的考验。既要利用良好贴心服务与质量开拓国内外的细分市场,但也要提防国内外市场带来的各种风险,特别是防止资金链的断裂。

  由于笔者已是耄耋之年,对新技术的掌握跟不上时代进步,以上观点肯定有很多不正确之处,请专家、教授不客气地指正。笔者写本文的目的就是起“抛砖引玉”之作用,供大家讨论。越讨论就越能符合实际,越讨论就越能理解,理解越深就能更自觉地实施“中国制造2025”与“智能制造”的历史任务。 

 

  作者简介:

  沈烈初,江苏常州人。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系。1960年获民主德国德累斯顿高等工业学校工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第一机械工业部机床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沈阳第三机床厂副总工程师、副厂长,第一机械工业部机床部机床局副处长、科技司副司长,机械工业部副部长。

责任编辑:
关注我们

官方微信公众平台

活动推荐

党建领导机关: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党委

登记注册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统一信用代码:51100000500000840Q

版权所有 © 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

建议使用分辨率1024*768,使用IE6.0以上的浏览器

京ICP备18003557号-2

Copyright © 2015-2020 Cameta.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百度统计:

扫描关注官方微信

扫描关注官方微博